泰和园|中式之美 :美在道,亦美在意境!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对中式生活的热爱,只是这些隐藏在骨子的热爱,未能在同一时间里迸发。
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闲适,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质朴恬淡;
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豁达,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怡然自得……
历代文人骚客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新淡雅、悠然宁静的山水乡村图,也勾起了现代国人对古人这种生活的神往之情。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 闲非懒,是一个过程,放眼看中国的文人,都是闲人,不争名利,不图荣华。
中国的文人远至庄子、陶渊明,近至欧阳修、苏轼,这些文人肉体身处贫寒或者仕途艰难,却从未放弃过精神的享乐,他们追求的是灵魂的富庶。
闻一多说:“ 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一个人的烙印,这个人就是庄子 。”
美学大师李泽厚也说:“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周作人先生曾言 “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人生的生活智慧,大抵如此,此无用既为大用。
中国人自古在美学领域里独领风骚,宗白华先生说:“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中国人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从画作到诗歌无一例外,而中式美学也具备这个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它基本不在认知论,它在意境体验。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 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 正是此道。
中华文化的主体,儒释道三家兼而有之:儒家中庸,释家圆融,道家虚空。这三种体验构成了古典中国在审美上大致的一个轮廓。
而具体到每一个时代,他们的 “ 美学 ” 都是不一样的。魏晋风流,初唐刚健,晚唐旖旎,宋朝清丽。
中式美学是超出事物本身的,“ 意境 ” 为中式美学的核心,出于对宇宙本体 “ 道 ” 的尊崇;
中国人将美归之于道,又基于对道的艺术诠释,将美归之于道的形态 —— “ 意象 ” 和其高级形态 “ 境界 ” 。
美在道,亦美在意境。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