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
共生形态新办公室选址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
由于三角形地块的关系,该建筑的两侧翼在最末端被伸展为凌厉的尖三角,而共生形态正好落在这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内,从平面图上看,就像一柄刚出锋的刻刀,锋芒毕现。
△前厅接待处
01 / 作为语言的几何体块
整体而言,空间的设计顺应了建筑内部特征,以原空间柱网框架作为载体,穿插进呼应建筑形态的三角几何体块,改变空间的结构与层次,形成渐进的空间秩序与张力。
接待前厅作为一个灵活性很强的空间,承担展览、聚会、活动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日常情况下选择大量留白。
△多功能前厅
前厅的设计以一道斜向切口将空间分割成大小各异、一繁一简两个几何体块,对角线加强空间景深关系,放大视觉冲击力:三角体块隐匿于黑色之中,只在留下框景式白色矩形接待台;白色几何大而舒展,以逐渐开阔的方式暗示着行进的方向。
△正门入口
02 / 黑与白的对立切割
△开放式办公区
从接待前厅沿着白色空间转向,进入开放式办公区。白色三角体块延伸进来,以对角线的块面切割形成裸露的开口。
△开放式办公区
白色盒子的应用,在这里并非只是单一的空间形式,它在公共办公区通道的L形转角前方,形成白色茶水间。
△水吧
在这里,一种关注精神性、注重流动感的设计语汇在此形成。
从茶水间往后延伸,一改前续空间的凛冽与克制,代之以蜿蜒流畅的白。
△后勤办公区廊道
03 / 向内探索与向外延伸
△开放式办公区
公共办公区占据着整个空间最为开敞的区域,以接待前厅为缓冲,位于空间动线的中段,既保证了工作状态的低干扰,也兼顾着对外沟通的灵活性。
打破封闭式格局,强化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在自由开敞的环境之中激发不同的思维创意,向内部探索。在这里,开放式办公,更多是一种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开放式办公区
△主管办公室
大会议室位于公共办公区走廊的另一侧,与走廊相连的是可以自如切换透明度的电控调光玻璃,为会议室提供最佳的会议状态。
△大会议室
黑色中的大会议室,较之于白色或敞亮的空间,能让思考不受常规性的暗示与束缚,更为活跃。在纯净的黑之中,头脑的风暴似乎总是来得更为强烈些。
△洽谈室
04 / 接近日常
创始人的办公室位于白色廊道的最末端,也即是最不规整的三角形尖端上。
如何有效利用三角形空间,并消解在身体感知过程中所带来的尖锐感,成为问题的关键。
在平面布局中,白色沙发以反常规的方式背靠横向延伸的办公桌一端,形成中岛组团结构,既使得空间秩序干净明确,也为入口留出充足的动线空间。
△创始人办公室
入口南窗这边是以书柜、长凳、置物架、水平窗为高低布局的室内小景;而邻近美院校园一侧的落地玻璃,则以更开放的方式将绿植、阳光引进室内,形成视觉延伸。
最后,以腰线分割的方式,将最末端的三角形空间细化为会议室,形成两进的格局。
如此,以灰色的推拉门为界,将日常的办公区域退守在相对规整的梯形空间之中,消解三角结构对空间感受力的干扰。
办公室外是接近三十米的狭长露台,一端连接着茶水区,另一端连接着创始人办公室,与内部的白色走廊相对应,形成完整的闭环。
△创始人办公室
△户外阳台
在露台上铺以砾石,种上狼尾草,野趣横生。露台一侧是广州美院安静的校园,玻璃幕墙那边则车水马龙的都市盛景。
△平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共生形态创意办公总部
设计单位: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内容:室内设计、软装设计及工程
设计总监:彭征
主案设计:谢泽坤
软装设计:丁淇、陈泳夏、何真芳、黄文秀、高颖颖
参与设计:夏声悦、谢紫山
深化设计:朱国光
项目后期:李永华、朱云锋、朱文烽、黄壕俊
项目地点:广州
设计时间:2021.05
竣工时间:2021.11
设计面积:1426㎡
关于设计师
彭征
共生形态(C&C DESIGN)创始人、设计总监
彭征先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设计,思考和践行“共生”的设计哲学,从事建筑、室内、景观等多领域的设计实践,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建筑感和现代简约的风格。代表作品包括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时代中国总部、美的地产企业总部、广州亚运会景观创意装置“风动红棉”等。作品曾获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金奖、2018-2020连续三年金腾奖金奖获得者。
关于设计团队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以及软装陈设的一体化设计服务。“共生形态”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包括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奖、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