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谈家 | 陈岩:中西文化博弈的反思者和新东方生活哲学的守望者

腾讯家居·贝壳 2022-02-25 15:32:27

1.jpg

秉承“新东方生活哲学+空间美学”的设计哲学观,追求做一名“有情怀的设计师”。新东方生活哲学“布道者”陈岩与「沃见WorldView」一起分享,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之路与现状,以及对当前设计行业趋势的观察、思考与展望。

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哲学观与作品契合。油画系出身却走上设计之路的陈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同时,在设计之路上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基因里自带着中西两种文化的博弈,并将两种文明形态冲突、交错与融合的细节体现在对空间艺术和设计理念的反思中。

 △点击查看《谈家》完整视频

1.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设计的?又是什么原因爱上了设计?

陈岩:1990年读大学期间,我当时本科是学油画的,目标是成为艺术家、画家。一次勤工俭学,机缘巧合接触到厦门华侨博物馆的一个设计师,他设计的根源学科以及丰富度,包含艺术本身的美感,非常复杂,但是他把多重的内容融会贯通呈现出来。这位设计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就开始有“我是否也可以往设计这个方向去走”的想法,但那个时候中国高校很少有室内设计这个专业。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走向室内设计,从1994年到现在,27年间一直没有改变。

1.png

2. 您是中国较早从事室内设计的一代人?能否和我们讲讲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陈岩:第一代是60年代,但为数更多的是70开始的这一代人。那时候国内室内设计没有完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画手绘出来的。1994年底,我曾经花了一两千元买了深圳阳光大酒店外国人画的施工图。当时我们要尝试国际化,想深度地了解它。其实深圳的室内设计,我认为大部分受到香港设计师的影响,通过香港国际潮流影响把室内设计的标准、规范、手法、设计理念做起来的。室内设计领域算是市场反哺学科,以我的认知,目前中国室内设计从业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多数国家。

中国和西方室内设计的一个区别在于,西方很多建筑公司是涵盖室内设计的,但中国的建筑公司基本上没有涵盖室内设计。在分工精细的环境下,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对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完全是异化的,我们室内设计要重新梳理建筑本身的给排水、建筑的隔墙、所有的消防体系乃至于空调体系都要去考虑。所以产生了大量额外的工作,对项目的匹配度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而我们这一代人还要额外解决本不该由我们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室内设计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

从这个角度,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很幸福,因为我们这一代摸着石头过河,把室内设计的体系梳理出来、再传导下去。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做更多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2.png

3.png

3. 您的公司名称是山石空间,这个名字有什么机缘吗?最初创办山石空间的初衷又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愿景?

陈岩:我取名字时有考虑过几个问题。第一,国外很多设计公司用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我就用一个字“岩”,“岩”分成“山”和“石”。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一个模块的组合方式,可分可合,山和石也是可分可合的概念。第二,作为一个步入社会的新公司,通过抱朴守拙的能力,坚持公司的自我学习,个人的自我学习,我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为出发点,取名“山石”。香港的书法才子蔡澜曾为我写一幅字,他即兴给我写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不谋而合。

4.png

4. 您这么多年做设计,对设计行业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陈岩:我感觉是不公平,就是我们不重视设计。这是中国国民意识的问题,底层逻辑就是不重视美和美育。我曾经在一些场合做演讲的时候,讨论宋徽宗和法国路易十四的美学层次,客观来讲这两个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因为物境、情境和意境,宋徽宗追求第三个层面,法国波旁王朝在第一个层面。在未来的AI年代,人们内心追求文化艺术哲学的情感交互,也是这几年我在讲的“这是人类的终极”。像马斯洛需求论一样,到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追求。 

5.png

5. 您觉得如果作为设计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素养,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陈岩:我觉得这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初始的设计师层面,设计的逻辑是解决问题,即解决功能及美学的问题。首先需要美学功底,其次需要你对业态的深度理解能力,比如做一个酒楼项目,对酒楼里面的动线、管理体系都要懂,不懂的话即使审美可以,用起来也会感觉非常鸡肋。 

第二个层面需要具有文化深度。比如公司的主创设计师,刚开始可能还是借鉴的方式,到第二个阶段开始有合理的创造,乃至于一些审美的组合和文化领域的匹配关系思考,还要锻炼创新思维,要有合理的哲学思维。这时候进行整体的思维打乱、重构,产生出一种新东西。

到第三个层面的设计师,已经放下所谓平常设计师的手法。比如普利兹克奖的设计师,他们是有哲学观的。他可能放下了所有标准知识的东西,甚至把审美也给放下了。所以,好的作品有哲学观!必须要有好的哲学观,同时也要与这个作品契合。

图片1.png

6. 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设计哲学观吗?    

陈岩:关于东方生活哲学,古人已经有太多的思考,它已经是终极的东西,我思考了这么多年无法超越,我只能和当下社会匹配,提出“新东方生活哲学+空间美学”。我是福建福州人,福州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我觉得比很多地方稍微好一点。大学学油画的时候,大量课程都是西洋文学、西洋文艺以及西洋美术史,到1998年我又移居到香港,刚好香港这个城市也是中国和英国文化的窗口。我基因里面可能都自带着两种文化的博弈。

我在香港看了大量的文化碰撞,我觉得当下的社会,就是人类从一战二战之后进入冷静思考期,在进行大量的反思。出现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雅皮士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和我们生存的时代有逻辑关系。新东方生活哲学,如果中国人都能够终极明白,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这就是响应国家讲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其实要把核心观点、体系拿出来,希望我们国家去引领,让人类都受益。人类只有过程没有结果,要尊重过程和当下。  

6.png

7. 这么多年来,您一直是茶空间的评委,和我们聊聊茶和空间,茶与设计之间的关联吧?    

陈岩:这个问题有两个严肃的板块,第一个是中国茶的传承,如何传承?第二个就是茶空间。茶空间的定义是给茶准备的一种容器,茶空间本身不单纯是茶空间,因为茶道如果上升为形而上的道,那么空间本身也应该是道。

茶的传承还不错,我们在做赛事时候,希望去寻找这里面的底层逻辑,乃至于拓展它的外延。茶道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的文化传承,空间应该是和它匹配的东西。我们反观日本,日本从千利休开始做茶美学的定义。

中国没有茶的逻辑标准和严谨定义。那是因为所有中国人的骨髓里都明白,不需要定义,放下定义。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舶来的文化,所以他更有敬畏心。而中国的茶是从民间往上走的。

茶文化是螺旋式发展上升,我们正在尝试着寻找、捕捉、共同探讨研制茶空间的体系。作为支撑点更好地推动茶文化发展。

7.png   

8.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时时会有新的事物、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出现,您觉得针对设计这个板块,现阶段想要突破或者创新的是什么?    

陈岩:目前的设计领域,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大家的基本功都已经非常强了。现在设计界最缺的是什么?一个是文化的深度以及哲学观,这是我觉得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发展的东西。其次是很多从事室内设计的设计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现在是时候把这个体系归纳总结,传递给下一代。第三个就是艺术性,要做一些有艺术的空间,有个人诉求的空间。这个年代最好的就是没有定义,没有定义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类似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室内设计发展总体很良性,但是需要梳理出几个体系。这么多从业者,应该有一个丰厚的结果出来。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国家战略予以支持。中国的室内设计,是设计领域成长最快的一个行业,基本上可以接轨国际,在某些角度甚至还有一些小超越。总体上,我们在创意方面稍微弱一些,其他的不差。

8.png

9. 经历了 20 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设计走过了很多坎坷之路,同时在很多方面也显现出明显的优势,您是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设计市场?

陈岩:总体来讲,我觉得近两年应该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好,总体还是看优。但是有些问题比如说室内设计教育,据我了解大部分大学都有室内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太多,未来(市场需求)再扩张的可能性不大,希望一些高校要慎重。

中国的市场和西方不一样,我们首先是新的格局,中国这么大,品牌化的东西却不多。同时我们存在信任危机,而西方是鼓励创意的,西方很多企业家愿意为创意不成功而买单。但是国内都不想去做试验田,都不想去承受(可能存在的损失)。

还有中国全民美育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完全从市场的角度出发。

9.png

10. 能具体谈一谈关于美育的问题吗?

陈岩:美育还不单纯是美术教育。我举个例子,香港有大量的美育体系,比如说巴塞尔(艺术展),各个画家展,以及各种音乐和交响乐。由于政府和部分企业的补贴,市民支付的费用很低。这是公共体系的美育,另外还有家庭的美育、学校的美育。

国内的大部分艺术展览,他们可能是断层的,不全的。国家前几年提倡策展人制度,结果把策展人这个词汇的内涵降低了。好的策展人应该保持原有的调性,对全民的美育一定有好处。

10.png

11. 设计是讲究经久不衰的,可是设计又要时常时新,如何理解和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联?

陈岩:其实在设计作品上,客观来讲要分成几类,例如快消设计作品,比如会展中心里面的展览馆,它的展示时间可能就三五天。这些设计首先是解决问题,同时有美学的底层指导。在材料、审美冲击力、视觉上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同时,因为时间短,可能节点会抓得更精准。

如果是做百年老宅或者百年酒店,可能设计师在时间轴上会做更多的思考和匹配。同时,我们要学史为鉴,美学是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会优化、改良和升级。而不是单一地追求和当下时尚度匹配,你要更深层次地进行文化思考、历史性思考,甚至耐用性的思考等。

11.png

12. 您给青年一代设计师一些提议或建议吧。

陈岩:现在年轻人是世界化的,他们有互联网思维,这是他们的优点。而且他们很理性,但理性是双刃剑。既可能会削弱你的锋芒,削弱你的积极性,也能把事情干得很条理化、逻辑化。我觉得年轻人这一代,可能需要加强的是艺术性,要研究、理解文化意识的深度,在哲学上需要有更多个人的学习观。这能支撑他们走得更远,为成为第三个级别的设计师做铺垫。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有自己的哲学观、能够放下一般设计手法的层次。

12.png

13. 您身上有非常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您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知识分子”?

陈岩:我是福州人,其实很多福建人真的有魏晋的风骨,福建人经商能够走出国门,其中有几个经商理念,世俗来讲就是讲义气,但是又有自己的原则。其实背后逻辑更想做“士”,而不是知识分子。我觉得文人有一部分是妥协的,就不能称之为“士”了,我觉得知识分子还不够,自量之知行合一,这才是“士”,只懂文化还不行。

13.png

14. 可以从您的空间当中看出来非常喜爱书,而且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您最近在看什么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岩:我说实话,好的书任何品类都可以。比如我最近又把《百年孤独》《古拉格群岛》看了一遍,同时还买了贾平凹的《暂坐》。我不是属于老老实实看书的,可能同时几本书在看。   

图片2.png

 我很喜欢追根溯源,如果说中国的作家,我最希望认识的应该是《天道》《天幕红尘》的作者豆豆,第二个是严歌苓,严歌苓的书我也很喜欢,推荐大家读下《扶桑》。   

图片3.png 

这种读书方式与我个人的思考原理相关,我认为人类终极的形态是球形,我们的思维和逻辑关系也是一个球形,而不是垂直的;乃至整个宇宙也是球形的,而且时间越久越成球形。我读书很广泛,书和其他事物关联需要类似动力源。可以突然间把其他的十来件事情关联起来,这种愉悦感是我这几年最享受的。

15. 您最向往的生活是不是这样思考的状态?

陈岩:我曾经有过思考,后来我看《天道》时,刚好他们也讲到这方面,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不确定算不算向往,只能说目前自己的思想,还挺适合我本身这种“愚钝之人”的角色,我准备蹲在门口不进不退,进者进步,退者返程。我觉得“蹲在门口”挺好,进者慧根不够,退者又觉得有点不愿意。因此,做一个“有情怀的设计师”,这是我的追求。

当然,我这个情怀是希望我后面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主导“新东方生活哲学+空间美学”。

14.png

《谈家》是由沃见WorldView出品,腾讯家居|贝壳·深圳站战略支持,深圳市陈设艺术设计研究院学术支持的名家访谈类节目。聚焦业内名家与泛家居行业,以访问和对话为切入点,通过人文情怀及客观立场表述,展现设计界菁英人物的成长历程与生活的多样可能。不仅是设计创意思维展现的舞台,亦是弘扬菁英设计师风采的阵地。

微信图片_20220225150358.jpg

责任编辑:深圳站 来源:腾讯家居·贝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