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全国

STUDIO A+新作丨城市之冠——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

【腾讯家居 设计频道】龙湖公共艺术中心作为龙湖公共配套服务的重要组成,初期将用于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示,远期作为公共艺术中心,不仅将向大众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和提供高品质公共活动内容,还将与周边的公共空间一起为城市提供一处富有生机与情趣的水岸生活场所,供市民登高欣赏新区的建设成果,增强他们的亲水休闲体验。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2_龙湖上空鸟瞰_方淳.jpg

 思考 

初踏地段时,沿湖公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周边没有高耸的建筑物,即使是远处隔水相望的金融岛建筑群,其体量也算不上庞大。市民能在水岸拥有如此开阔的公共绿色空间,实属幸运。我们在这里建造的房子,必须对环境敏感且友好,不能在体量与形式上对周边造成压迫感。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3_塑形地貌_蒋镇东.jpg

然而,甲方对于这个建筑的想象是一座“地标”建筑。建筑面临的挑战是,既要兼顾湖岸风景,和谐融入公园的大景观,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标。直觉及初步分析引导我们判断,这个建筑既不是纯建筑,也不是纯地景(建筑),而是由建筑与景观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就是说,鱼和熊掌要兼得。 

 策略 

这个项目的功能需求包括一个无需自然光的大型多媒体展示厅,一个有自然光的展览厅,和一个给沿湖公园配套的大型停车场。然而,正是被甲方反复提及的“观景”需求,为设计提供了最初的抓手。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5_玲珑通透的圆环_蒋镇东.jpg

从项目所在位置向四周眺望,在晴朗的日子里,周边多个角度均能欣赏到新区内的重要地标或风景。因此这个展厅最终取型为无方向性的圆(环),以获得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觉均好性。

同时我们尽最大可能缩小建筑的体量以不对湖岸公园的景观造成过多冲击。我们将97%以上的停车位放入地下,进而将无需自然采光的多媒体大厅等功能空间做埋地处理,使其较大的体量(多媒体展厅为占据9个标准柱垮的空间)与地景融为一体。

 圆环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6_大全景观景窗__陈溯.jpg

所有的其他功能空间都扎根于大地景观之中后,从城市层面看,最为可见的建筑体量就剩下了巨型的圆环(展厅)。它被整个地段的绿丘所烘托,“漂浮”于空中,成为视觉的焦点。白天它姿态轻盈、玲珑通透;夜晚,自内而亮,像一顶发光的桂冠,单纯而又圆满,成为龙湖夜空中一个明亮的符号,向周围传递着自己的能量和意志。

圆环内部空间有内外两个环面:外环为通透落地玻璃,为访客提供360度大全景城市景观;内环墙体作为展示面。

 立体观景平台体系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9_“漂浮”于绿丘之上的圆环_蒋镇东.jpg

“漂浮”的姿态改写了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套叠在一起,并行而不相交,并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室外、半室外空间。虽然主要内部功能空间都是由纯粹几何体(一方一圆)构成的封闭空间,但整体而言,艺术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可供人们漫步其中的场所。漫步的路径主要有一明一暗两条动线。

“明线”依托于景观之上,“暗线”则植根于建筑内部。“暗线”服务于公共艺术中心室内空间的造访者,而“可引导任何一个来访者直接到达“绿丘”顶部平台。这里由漂浮于空中的圆环体量围合出一个圆形内庭院。庭院中心是圆形薄水池,有很强的向心性。然而这个庭院并不是内向的,其 “虚拟”的边界是位于圆环下方被有意制造出压抑感的一圈灰空间。圆形内庭院通过这里向外部广阔的湖岸公园延展。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7_圆环与顶部平台之间的虚空间_方淳.jpg

在建筑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高度不同、朝向不同的多个观景平台,并以大型台阶、旋转楼梯、坡道、电梯等竖向交通元素相连,形成一个大型漫步体系,成为水岸公园漫步的延伸。漂浮的姿态将场地尽最大可能地回馈给城市,在这个开放建筑之上,那些在水岸步道层面看不到的远处风景及建筑群将被尽收眼底。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8_灰空间_方淳.jpg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23_绿丘与“大象”楼梯是圆环的两个支点_存在建筑.jpg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5_休息座椅_方淳.jpg

 结构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6_支点一——景框_方淳.jpg

建筑的结构分两个组成部分:下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用于多媒体展厅“绿丘”及地下停车库)与上部环廊整体桁架钢结构(用于圆环展厅)。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9_圆形庭院_存在建筑.jpg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2_ 旋转楼梯_方淳.jpg

直径53.2米的圆环钢结构只通过三个支点与下方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相连。这三个支点分别与“景框”景墙、小型绿坡和“大象”旋转楼梯巧妙结合。旋转楼梯作为通往圆环展厅内部及其顶部平台的交通与疏散工具,与其邻近的结构支点相结合,经在其前端和尾部做少量夸张处理,形成了“大象”形态。为严谨而理性的整体增添一丝浪漫与诙谐。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0_“大象”旋转楼梯内景_方淳.jpg

在圆环内部,我们为保证外环通高玻璃幕墙的视野,在这一侧做了无柱处理,由内环的双环整体桁架向外出挑。

整个圆环因大跨和悬挑结构获得了其“漂浮”的姿态,也因此为二层屋顶平台提供了最优视野。

 材料 

圆环外墙为无肋全玻璃幕墙,采用超白玻璃以取得最佳视觉观景效果。幕墙顶部以L型玻璃转角与屋面结构相接,凸显轻盈与通透。这样的处理保证由内观外一览无余,身临其境;由外观内,层次丰富,彰显内部空间特点。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20_主入口广场_蒋镇东.jpg

圆环下部体量为光洁的清水混凝土材质,凸显其厚重与朴素。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17_支点二——绿丘_方淳.jpg

白色及仿木色铝板/铝条栅分别作为圆环及大象等处的外装材料,与混凝土体量形成鲜明对比。

 照明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22_夜景_方淳.jpg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1_远景_陈溯.jpg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04_坡体脊线_蒋镇东.jpg

这个建筑同时还是一个聪明的建筑,它的“表情”会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圆环的内景及光会通过高度透明的玻璃墙体透射出来,成为夜晚的一个符号。圆环内部连体墙与顶的形式反映了其钢结构的形态,也获得了“城市之冠”的视觉效果。其照明系统有能力与城市的大数据结合(如天气、交通等信息),将其艺术化处理后进行动态可视化输出。

Studio A+_郑东新区龙湖公共艺术中心_24_白日远景_存在建筑.jpg

进而,作为艺术中心核心的圆环自身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媒介,自由展示任何与光相关的艺术。在节日里,它可以成为中国年的红色灯笼,也可以在中秋节呈现清冷的月白色,以增添城市的节日气氛。平日里,可以低调为黑夜里一团幽暗闪烁的星云。

后记

作家晓昱说过:“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器官,好的空间不仅有治愈功能,可以沉浸其中享受欢愉,还能够创造出一种场景让人以新的角度回望这座城市,回望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尺度。”

郑东公共艺术中心在疫情初愈的2020春夏之交落成,给郑州市民带来了惊喜。即使场馆尚未正式竣工和向公众开放,热情的市民们已将这里作为休闲游玩的目的地,并把这里变成了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尽情挥洒他们历经风雨后对生活的真爱。

图纸.jpg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龙湖公共艺术中心

项目地点:郑州

建筑面积:21205.88 平方米

总用地面积:16404.24平方米

主创设计师:王敏(STUDIO A+ )

【设计团队】

建筑:王敏,丁梅,李辉,王玉良,苗业、朱士壮、刘大华、王崇硕、刘科峰、赵玉峰、李瑞、葛家乐、宋依阳、张明岩

结构:王洪兴、陈亚超、储德文、毛彦喆、陈龙

结构技术指导:肖从真

机电:米长虹、陈港,赵培江、刘守勇、李弘、张鹏、张立影、孙振宇、孙斌、沈宝龙、王树伟

BIM:姜昊、高懿婷、周晓强、刘岩、靳恒

幕墙:曲冰、高驰

灯光:王东宁、周丽华、梁金龙、陈强

室内:张戈、李午亭、王鸿玉

景观:张雯雯、刘溥琦、申恺

甲方:郑州市郑东新区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

竣工时间:2020年9月

设计单位:STUDIO A+ (优加设计)

合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摄影:陈溯,方淳,蒋镇东,存在建筑

- 关于主案建筑师 -

设计师头像320.jpg

王敏

王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及景观设计学院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高端建筑事务所工作。2003年回国加盟CCDI,参与主创并主持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工作。之后创办STUDIO A+(优加设计)建筑事务所。作为女性建筑师,王敏曾荣登 “2007中国魅力人物榜”,并在建筑界及时尚界荣获诸多奖项及殊荣。

- 关于STUDIO A+(优加设计) -

02-STUDIO A+logo.jpg

STUDIO A+(优加设计)致力于立足项目的唯一性,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个性鲜明而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并力求提供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同时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产品设计等多维度、全方位的设计服务。STUDIO A+(ARCHITECTURE + INTERIOR + LANDSCAPE + ACCESSORY……)
这一名称不仅表示着A+设计团队既专业又跨界的设计实践特点,同时标志着这一团队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设计品质及生活品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建筑更完整,让生活更完美。

责任编辑:吴冬敏 来源:优居视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且本文所涉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